舞龙技术要素中有形(姿势)、技(配合)、法(方法)、情(神韵)四大要素。其中,“形”包含圆、连、顺、灵四种形态;“技”指人与龙体、龙珠与龙体、音乐与龙体的配合;“法”包含舞法、步法、握法、鼓乐法;“情”指人、龙之间情感的表达,即舞龙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。民间的舞龙活动通常在露天广场或舞台上进行,而竞赛活动则是在边长为20m的正方形平整场地上进行,要求地面平整、清洁,场地边线宽5cm,边线内沿以内为比赛场地,边线外至少有1m宽的无障碍区。
舞龙是由来于祭龙习俗活动,古人认为一年的水旱都与龙、与云有关,于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,通过舞龙来祈求风调雨顺。舞的龙一般为草龙,龙舞完后要烧掉。到了五月,南方发生“端午水”,即洪水,人们祭祀水中之龙,要划龙舟,驱赶逆龙。人们所以要舞龙,想以舞龙来祈求神龙,以保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 [8]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。综观各地人民的舞龙表演,种类繁多,各具特色。常见的有火龙、草龙、毛龙(贵州石阡)、人龙、布龙、纸龙、花龙、筐龙、段龙、烛龙、醉龙、竹叶龙、荷花龙、板凳龙、扁担龙、滚地龙、七巧龙、大头龙、夜光龙、焰火龙等近百种之多。龙灯的节数一般为7节,9节和13节。从久远的年代起,舞龙活动经久不衰,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。
舞龙是中国极富民族色彩的民间艺术之一。逢有大节日 ,大庆典,及出会巡游等,必有舞龙助庆。至于舞龙始自何时,已无可稽考。但上古时代,如遇水旱瘟疫,妖孽凶灾之时,舞龙祈雨的仪式风俗,是可以意想得到的。因为龙是生活于大海中神物,是风雨的主宰,有呼风唤雨的无边法力,故此逢旱便逢涝则求它开恩庇佑。在仪式的巫师术士,模做龙的活动姿态,回旋舞动,以“似因生似果”的法术原理,以求达至祈雨祈晴的效果,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。 由这种祭会上的仪式的玩艺,而演变成娱乐助庆式的玩艺,则是后事的事。由东京梦华录纪宋时之宵百戏的起戏:“又于左右门上,各以草把转成戏龙之状,用青幕遮龙、草上密置灯烛万盛,望之蜿蜓,如双龙飞走”,便可知舞龙灯(舞火龙)之风俗,已于中古时代已盛行了。近世,中国南北各省,皆流行舞龙的风俗,新年春节,迎神赛会,皆少不了以金龙银龙助阵,比舞狮更热闹和生色。
百叶龙主要流行在浙江省。舞蹈开始时,人们分别手持装有木柄的荷花灯、荷叶灯和蝴蝶灯,穿插起舞。后一只大荷花灯变做,蝴蝶灯化做龙尾,其他灯结成龙身,犹如一条花龙腾空而起。 段龙主要流行于江苏省。、龙身和龙尾互相不用布相连,只在和每节龙身上扎230~300厘米红绸。段龙多由妇女舞弄,轻盈优美,具有江南水乡舞蹈特色。 早在汉代(公元前205年—公元219年),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:为了祈雨,人们身穿各色彩衣,舞起各色大龙。渐渐地,舞“龙”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、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,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,人们更是手舞长“龙”,宣泄着欢快的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