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草珊瑚别称满山香、观音茶、九节花等,为金粟兰科草珊瑚属多年生常绿亚灌木,红珠满树,吉祥富贵,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自然美感,既可制作清雅小巧的盆栽,也可用于园林、庭院的绿化点缀,具有的药用、食用及观赏价值。
2草珊瑚产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和云南等地,野生草珊瑚常生长于海拔400-1500米的山坡、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,适宜温暖湿润气候,喜阴凉环境,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。喜腐殖质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微酸性的砂壤土,忌贫瘠、板结、易积水的黏重土壤。
3草珊瑚市面上销售的多为野生药材,种随着每年草珊瑚的深度采挖,资源储备量越来越少,为保证市场供需平衡,一些地区开始发展家种。
种植地选择
(1)林地选择草珊瑚为喜阴植物,适宜的荫蔽度为60%~80%,荫蔽度过高时植株生长缓慢,荫蔽度过低也会抑制植株生长,增加炭疽病发生机率,严重的会死亡。宜选择坡度在30°以下的缓坡林地,林下土层深厚,土壤较肥沃,土壤PH值为中性或微酸性。较高的湿度有利于草珊瑚的生长,因此靠近水源或是坡谷林地更适宜种植草珊瑚,如选择的林地荫蔽度过大应进行间伐或修剪,调节到适宜的荫蔽度。条件适宜的毛竹林地、杉木林地、松林地、天然林地及其他林地均可进行草珊瑚种植,种植时要避开林窗,西晒的林沿地。
(2)林地整理整地宜在栽植前的秋、冬季节进行,清除杂灌、草、枯枝,根据林地林木生长情况、林地坡度及劳力供应情况选用相应的整地方式。人工全垦:根据林地密度环山沿等高线铲1~1.5m宽带,适用于坡度0~25°的缓坡林地。开垦深度30厘米以上,清除土中大石块、树根、草根等。人工挖穴:按栽植密度定点人工挖穴,适用于坡度大于25°的林地。
林下种植草珊瑚,林地的上生物种类多,环境复杂,时有病虫害发生,较常见的是草珊瑚炭疽病,部分地块发现有蚜虫和红蜘蛛为害,但为害程度较轻。
(1)草珊瑚炭疽病草珊瑚炭疽病病原菌是黑线炭疽菌(Colletotrichum dematium)。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、椭圆形红褐色小斑点,后期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,中央则由灰褐色转为灰白色,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,后病斑转为黑褐色,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。严重时一个叶片上有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,后期病斑穿孔,病斑多时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。病原菌也可侵染叶柄、茎部,通常会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,呈淡褐色,其上生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,后期病斑部缢缩,叶柄或茎折断。茎部染病,可产生与叶片上相似的症状,但多从叶腋处先发生,并向新生枝及主茎扩展,造成病部变褐,凹陷,病斑多为圆筒形或长椭圆形。严重时,病斑可以布满茎表,并可串连成片,使茎的表皮呈黑褐色,严重影响养分的运输,造成植株生长衰弱,部分病株枯死。
为减少炭疽病的发生及危害,应调节好种植地的荫蔽度和通风条件,发现病株及时清除。发病时使用80%戊唑醇可湿性粉剂4000倍、25%咪鲜胺乳油3000倍、20%苯醚甲环唑乳油2000 倍等药剂轮换防治,隔7天~10天喷施一次,连续3次。
(2)红蜘蛛(Teftranychus nrticae Koch.)以幼虫、成虫先后在叶片及绿色嫩枝上为害,吸食汁液,受害后叶片、嫩梢呈现黄褐色的斑点,使顶芽和叶片枯萎死亡。防治办法:剪除病虫枝和枯枝,铲除落叶枯枝并焚毁;选用20%乳油1000倍液或73%克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用30%螨窝端乳油1000倍液、5%克大螨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。
(3)蚜虫(Macrosiphoniella sanhorni Gillette)以成蚜在地块周围灌木或遮荫乔木的叶片上越冬,翌年春夏季多雨季节时卵孵化后为害植株,以成虫和幼虫为害新芽、新叶,造成皱缩、花叶、变黄、脱落,植株明显发育不良,矮小,顶芽萎蔫。高温多雨季节,温度高于25℃,相对湿度60%~80%时发生严重。防治方法:?挂放黄色粘虫板(50厘米×40厘米/板),平均每667m2挂放6块,其悬挂高度为高于植株顶梢20~30厘米;在若蚜发生高峰期,交替使用各种无公害农药防治,可选用0.36%苦参碱水剂1000倍液、1%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和1%苦皮藤素乳油2000倍液等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。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-2000倍液或3%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%抗蚜威3000倍液喷雾防治,每隔7-10天喷雾一次,连喷2-3次。
经初加工的草珊瑚药材应用清洁、透气的包装袋包装。包装上应有清晰、牢固的标识,标识的内容含生产单位、产地、品种名称、采收日期、包装日期、联系方式等。药材经包装后应放置在干燥、阴凉、通风处贮藏。运输药材的工具必须清洁、干燥、无异味、无污染,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雨、防潮,同时不得与其它有毒、有害、有污染、易串味的物质混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