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鳍较小,具骨质硬刺,前缘光滑。脂鳍短,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。臀鳍基底长,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。胸鳍侧下位,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。腹鳍短,末端伸达臀鳍。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。尾鳍深分叉,末端圆。活体背部黑褐色,至腹部渐浅黄色。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,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,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。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。
背鳍较小,具骨质硬刺,前缘光滑,后缘具细锯齿,起点距吻端大于距脂鳍起点。脂鳍短,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偏前。臀鳍基底长,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,距尾鳍基小于距胸鳍基后端。胸鳍侧下位,骨质硬刺前缘锯齿细小而多,后缘锯齿粗壮而少。腹鳍短,末端伸达臀鳍,起点位于背鳍基稍后的垂直下方,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。肛门距臀鳍起点与距腹鳍基后端约相等。尾鳍深分叉,末端圆,上、下叶等长。 [4]
雌雄鱼的性腺发育节律基本一致:成熟系数从4月下旬开始急速上升,到5月中旬达峰,雌鱼为26.8%,雄鱼为0.98%。4月中旬以后,繁殖群体中多数黄颡鱼的性腺达Ⅳ期,卵子内卵黄大量沉积,大、中、小卵子群明显可见,精巢乳白色,多分枝,饱满而亮泽。在繁殖初期,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多,这主要与雄鱼性腺成熟较雌鱼早相关;在接近繁殖后期,渔获的雄鱼数量较雌鱼少,这可能与雄鱼有筑巢、守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相关。
黄颡鱼是无鳞鱼,对环境要求严格,对许多敏感,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,水质良好,减少病害。 [8]
严格清塘:无论是新、旧池塘,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塘。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,保留底泥10厘米左右,新池塘要求池底平坦,底泥平整。选择晴好天气,采取干法清塘,每亩使用生石灰150千克,均匀撒入池底后,用锄耙匀,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充分混合,以便彻底杀灭池中病原体、寄生虫等。 [8]
适时注水:清塘7~10天后,池底经过充分曝晒,杀灭各种病原体后,注入优质养殖用水,进水口必须设置相应目数的筛绢进行水体过滤,防止野杂鱼、敌害生物及虫卵进入池内。初次注水80厘米左右,放入小鱼虾进行试水,确保后,可将池水加至2米以上,准备放养黄颡鱼种。 [8]
施足基肥:鱼种放养前,根据池塘水体情况,一次性施足基肥,一般按每亩150~200千克用量施用发酵腐熟过的有机粪肥,全池均匀泼洒,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