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参,属海参纲(Holothurioidea),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,据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,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。 海参全身长满肉刺,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。
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,约有二十余种海参可供食用,海参同人参、燕窝、鱼翅齐名,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。海参不仅是珍贵的食品,也是名贵的药材。
据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记载:海参,味甘咸,,益精髓,摄小便,疗痿,其性温补,足敌人参,故名海参。海参具有、延缓性腺衰老,防止动脉硬化、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作用。
刺参类:刺参科
刺参科包括仿刺参、梅花参、绿刺参和花刺参。
仿刺参又称灰刺参、刺参、灰参、海鼠,也就是人们俗语中的刺参。它体长20-40厘米,体呈圆筒形,背面隆起有4-6行大小不等、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(称为疣足);腹面平坦,管足密集,排列成不规则的3行纵带,用于吸附岩礁或匍匐爬行。口位于前端,偏于腹面,有楣状触手20个,肛门偏于背面;皮肤粘滑,肌肉发达,身体可延伸或卷曲。体形大小、颜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随生活环境而异,喜栖水流缓稳、无淡水注入、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,昼伏夜出;夏季水温高时进行夏眠;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;再生能力很强,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。刺参分布于中国的黄海、渤海交界处蓬莱海域、辽宁、山东、和河北沿海,主产于青岛,大连、长山岛、威海、烟台等,捕捞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的6月,尤其是6月和12月捕捞量,7-9月是刺参夏眠季节。宫品刺参体壁厚而软糯,是海参中质量的一种,被誉为“参中之冠”。
梅花参又称凤梨参。体长一般60-75厘米,长可达1.2米,宽约10厘米,高约8厘米,是海参纲中的一种。背部肉刺很大,每3-11个肉刺的基部相连呈梅花状,故名“梅花参”;又因体形很象凤梨,故又称“凤梨参”。皮肤内的骨片很简单,一种是微小、重叠和密集的颗粒体;另一种是纤细和分枝2-3次、不规则的X形体。生活时体色艳丽,背呈橙黄色或橙红色,散布黄色和褐色斑点;腹面带赤色;触手黄色。栖息于水深3-10米的珊瑚沙底;分布于太平洋西南部,中国主要产于南海的西沙群岛。它体大肉厚,品质佳,是中国南海的食用海参中的一种。
绿刺参俗名方刺参、方参。以西沙群岛、海南岛南部及广西北海、洞洲岛等海域产量较多。体呈四方柱形。一般体长30厘米。沿着身体的棱角各有两行交互排列的圆锥形肉刺。腹面管足很多,排列成3个纵带,中央一带较宽。口大,稍偏于腹面,周围有触手20个。体浓绿色或黑绿色,肉刺顶端为橙黄或橙红色,触手基部灰白色,末端带灰黑色,管足为灰黑色。
脑苷脂亦称为酰基鞘氨醇己糖苷,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菌类、植物类、动物类及海洋生物组织细胞膜中的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。1876年,Thudichum早指出大脑中存在一种叫脑苷脂类的化合物,后续研究表明,脑苷脂属鞘脂类(sphingolipids)的一种,由神经酰胺、糖基两部分组成。近年来海参中已报道的脑苷脂类化合物仅10多种,发现其具有预防脂肪肝、抗肿瘤等生物活性。
1942年,Klenk从牛脑中分离得到一种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化合物,将其命名为神经节苷脂(ganglioside,Gls)。神经节苷脂是棘皮动物体内一种重要生物活性成分,其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唾液酸。神经节苷脂与许多生物学过程相关,并且在一些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