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鳢属于淡水底栖性的鱼类,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或淤泥底质的水域中,遍布于江河、湖泊、水库、池塘、水田等水域,对水体中的环境因子具有很强的适应性,尤其对溶氧量、水温以及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。当水体中缺少氧时,能够借助鳃上腔的辅助呼吸器官,在水面进行呼吸。乌鳢在0~41℃的水温下都可以生存,16~30℃是乌鳢生长发育繁殖的适温度。当春季水温恢复到8℃以上时,通常会活动于中上层的水体中;夏季时节乌鳢多活动于上层的水体中;当秋季温度低于6℃时,此时乌鳢游动缓慢,常潜伏于水层的深处;冬季水温接近0℃时,则埋在淤泥中越冬。由于乌鳢的跳跃能力很强,所以经常会发生逃逸现象,天气闷热,雨水冲击,涨水等都会造成乌鳢的逃逸。
不同水域的乌鳢成熟年龄有差别,长江水系2龄成熟,黑龙江水系3龄成熟。产卵期南方水域在5-7月份,北方水域在6-7月份。乌鳢的产卵场通常会具有以下两个主要特点:(1)水草丛生的场所,底质通常为淤泥;(2)避风的浅水,静水或水流缓慢的地区。生殖季节,亲鱼会成对地活动于产卵场,非常活跃,常常会跃出水面,在水草丛中营助产卵巢,此间雌鱼和雄鱼均腹部向上排卵和排精。乌鳢属于1次产卵类型,产卵后一对亲鱼或仅雄鱼潜伏在产卵巢附近守护幼卵,不让别的鱼类或蛙类靠近,以免子代受到伤害。鱼卵孵化后,当幼苗长至3厘米左右时,活动范围开始扩大,此时亲鱼与幼鱼群聚在一起,成鱼在鱼苗周围跟随保护。经历20天左右的守护,仔鱼发育到稚鱼阶段开始散群,亲鱼才停止其护幼行为。
雌雄鱼的特征:在此介绍黑鱼雌雄鉴别的几个外形特征:一眼看去,雄鱼与同长的雌鱼相比,腹部较瘦,身体较狭长一些;雄鱼背鳍和尾鳍比雌鱼要宽、长一些;体色较深黑,成熟时腹部两侧多数呈暗紫红色;生殖孔白色较为狭小。
雌鱼的特征:雌鱼的生殖孔突出,为鲜红色、红色,呈圆形、椭圆形,直径0.6~1厘米,生殖孔较小则尚未成熟。成熟的雌鱼胸腹白色膨大丰满,腹部向上,圆而松软,中间凹陷,卵巢轮廓明显;胸鳍、腹鳍呈黄白色、灰白色。
卵的孵化:孵化期间,早晚各换水一次,排除池内一部分旧水,同时注入一部分清洁的新水。刚孵出的鱼苗,以自身卵黄为营养。过4~5天依鱼苗吃食量为准进行投饵。主要投喂自繁的天然饵料,采用200目筛绢网捞取池塘中培育的浮游动物,再用100目筛网滤掉大型浮游动物,将滤出的小型浮游动物洗净,足量投喂。自繁的天然饵料不足时,可购买轮虫投喂,当鱼苗长至1厘米后,主要投喂加工的鱼浆。在水泥池中培育15天左右,鱼苗长至2厘米,选择晴天无风时候转入户外池塘培育。